科大新聞

【講述】張瑞濤:關于我校東遷前后一些情況的回顧

2022-12-27 17:08 文字整理/黨委宣傳部 點擊:[]

編者按:張瑞濤(1941-2022),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,大學學歷,中共黨員。曾任榆林毛紡織廠廠長兼黨委書記、榆林地區(qū)行署副專員、常務副專員。1996年3月調任西北輕工業(yè)學院黨委書記,2002年3月任陜西科技大學黨委書記,2003年6月退休。2022年12月25日,因病醫(yī)治無效,不幸逝世。謹以此文以示悼念。


1958年,陜西科技大學在北京創(chuàng)建,時名北京輕工業(yè)學院。1970年,學校響應國家號召,西遷至陜西咸陽,與咸陽輕工業(yè)學院籌建處合并,改名為西北輕工業(yè)學院。1998年,學校由輕工總會直屬劃轉到陜西,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建共管、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領導體制。2002年,經教育部批準,更名為陜西科技大學。2006年,為了更好地發(fā)展,學校主體東遷至西安市北部未央大學城。這就是我?!叭齽?chuàng)兩遷一劃轉”的奮斗歷程。西遷體現(xiàn)了老一輩輕院人顧全國家利益的大局意識、不怕艱苦的無畏精神和忠于職守的崇高品質。三次創(chuàng)業(yè)培育了我校自強不息、艱苦奮斗、求實創(chuàng)新、銳意進取、扎根西部、服務社會的寶貴精神。我是學校東遷的參與者和決策者之一,下面就學校東遷的有關情況,做些回顧。

一、昔日的輝煌

我校前身北京輕工業(yè)學院是全國第一所輕工系統(tǒng)高等院校,建校得到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高度重視,特別重要和意義深遠的是,抽調了全國輕工領域的精華組成了教師隊伍,如曹光銳、游恩溥、曾廣壽、潘津生、田家樂等一批著名專家和學者,他們的理論水平高,講課效果好。這個優(yōu)勢一直保持到恢復高考前后,學校也是憑借這個優(yōu)勢,1978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高校。

二、兩次深深地刺痛

過去的一段時間里,陜西省高考招生是在西北飯店實行封閉式管理的集中統(tǒng)一招生。約在2000年7月的一天,我與分管教學的副院長沈一丁、教務處副處長楊劍橋去西北飯店了解我校招生情況,并看望我校招生的同事。見面后發(fā)現(xiàn)大家情緒低落,無所事事。詢問后才知道,我??忌牡谝恢驹嘎蕛H為13%左右,加上第二志愿也才約為25%,省招生辦發(fā)過來考生檔案,我們很快就審核錄用完畢,當別的學校在忙著錄取時,我們的同事便已經無事可做了。待其他學校錄取完畢后,省招辦就按我校招生計劃的1.2倍,將剩余考生中凡在志愿表注明服從分配者的考生檔案一次發(fā)過來,限定時間由我校辦理錄取。從這時候起,同事們就白天晚上連軸轉地完成錄取任務,這種辦法就叫調劑。也就是說,我校招生計劃的大部分是靠調劑完成的。更令人難堪的是,當錄取信息公布后,便有不少考生走后門托關系要求退檔,還有的考生在新生報到時就不來報到,有的來校轉一圈就走了。為了完成招生計劃,教務處每年超計劃錄取200至300名,來彌補缺額。生源如此困難的情況,極大地震撼了我,整個假期我都在想如何改變這種狀況。

2001年8月1日至4日,省教育工委、教育廳在西湯峪一家賓館召開全省高校書記校(院)長座談會。我參加了會議。一次吃飯時,省招生辦主任和幾位與會者坐在我們旁邊的一張餐桌上,在談到各校生源時,聽省招生辦主任講“陜西高??忌驹嘎首畹偷膶W校是輕工業(yè)學院和......”,連后面是哪所學校我都沒聽清,只覺得這句話像根針一樣,狠狠地刺痛了我,我怎么也沒有想到,我們學校的考生志愿率已到了墊底的地步。

三、我們的差距

深刻反省,我們的差距是多方面的。

第一,從領導層面講,覺得近幾年沒少出力,學校的辦學規(guī)模也在擴大,各項工作有起色。但是,橫向比的少,兄弟院校發(fā)展比我們更快,差距在不斷地拉大,尤其生源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。

第二,學科建設力度小,成效差。據了解,我校是首批全國重點大學中唯一沒有博士學位授權的普通高校。學校碩士研究生教育規(guī)模也很小,1996年只有二級學科碩士點7個,機械類專業(yè)調整后剩6個,在校碩士研究生總數(shù)僅有93人;至2001年僅有二級學科碩士點11個,當年招收碩士研究生不足100人;全校僅有4個重點學科、4個名牌專業(yè)。

再有就是骨干教師流失嚴重。原來的老教師一部分調回北京輕院(輕工總會在原北京輕工業(yè)學院的校址上重建了北京輕工業(yè)學院),一部分調東南沿海,還有一部分退休了。年輕教師方面,外面優(yōu)秀人才吸引不過來,自己培養(yǎng)的又留不住。僅我現(xiàn)在能記起來的,機械系調走副高以上職稱且取得博士學位的骨干老師7人,材料系調走4人,皮革系調走11人(其中,1名博士后、3名博士都取得了正高職稱),還有,造紙系調走2人,管理系和基礎課部各調走1人,僅調到西安各學校的就有9人。實際上,調離的骨干教師比上列數(shù)字要多的多。中層干部相繼調走的有研究生部主任,機械系主任、副主任,計算機系主任,工商管理系主任,財務部副處長和前后兩任團委書記。大量骨干教師的調離,又嚴重影響了研究生教育的發(fā)展。

還有就是實驗設備更新率太低,相當一部分實驗設備是從北京輕院遷來的。

第三,不少同類學校1994年前后就已經更名為大學,我校卻一直沿用學院的稱謂。而隨著一大批中專學校改名學院,一批民辦高校都叫學院,普通高校中的學院在考生和家長看來,就大大貶值掉價了。

第四,我省理工類高校大多在西安,而我校地處咸陽。西安咸陽兩地在社會環(huán)境、高教氛圍、校際協(xié)作和全國的知名度等各方面相差甚遠。在這一點上,我校與兄弟院校不在同一起跑線,也對生源和教師隊伍建設帶來很大影響。

第五,2000年學校招生2690名,在校生已突破萬人,而咸陽校區(qū)建校時的設計規(guī)模僅為在校生2700名,校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,各項基礎設施嚴重超負荷運行。

四、采取得力措施,盡快改變被動局面

經2000年8月30日院黨委會討論決定,要集中各方面力量,樹立必勝信心,狠抓兩個方面的工作,辦好三件大事。首先是要狠抓學科建設,以學科建設為龍頭,帶動其他方面的工作,通過抓學科建設辦好更名大學和申報博士學位授權資格(以下簡稱申博)兩件大事。其次是為了學校的長遠發(fā)展,下決心在西安建設新校區(qū)(第三件大事)。

第一,狠抓科學建設。為了加強學科建設,在辦學經費相當緊缺的情況下,從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中安排學科建設資金4000萬元,其中,2000年1000萬元,2001年1400萬元,2002年1600萬元。一是加強了專業(yè)建設,新增應用化學、包裝工程兩個重點學科,新增生物化工、化工過程機械、企業(yè)管理三個碩士點,新建印刷工程、環(huán)境工程、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、信息與計算科學、行政管理、英語、動畫等專業(yè),組建了計算機系、設計系、外語系,學校走上了以工為主、以輕工為特色、理工文管藝醫(yī)多學科協(xié)調發(fā)展的路子。二是加強了教師隊伍建設。采用送出去培訓、請進來輔導的辦法提高教師隊伍素質,學校還建立教學督導制、教考分離制、講課比賽制、標準化考場等系列制度。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學制度的健全,大大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。2001年我校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得省級特等獎1項、一等獎26項,2002年我校大學生英語四級通過率達74%,列省屬高校第二名。三是加快實驗室設備的更新。2000年至2002年,三年新增教學科研實驗設備2560多臺(套),其中,進口設備51臺。四是投入500多萬元對圖書樓進行了改造。完成了自動化管理軟件的升級、圖書館局域網和電子閱覽室的建設,圖書館實現(xiàn)了館藏文獻開架管理。五是裝修了辦公樓,整修并粉刷各實驗室,建設了校園網,全校呈現(xiàn)出嶄新的面貌。

第二,辦好更名大事。我校于2000年8月向省教育廳報送了要求更名為大學的請示報告,教育廳轉報了省政府,省政府轉報了教育部。這之后,我們三次接待了教育廳組織的專家組考察,2001年10月25日迎接了教育部專家組的考察。2002年1月5日,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在桂林召開。經過兩天多的討論,在1月9日下午的投票環(huán)節(jié),44位委員中42票同意通過我校改大學議題。2002年3月21日教育部發(fā)文,正式批準我校由西北輕工業(yè)學院更名為陜西科技大學。

第三,辦好申博大事。申報更名為大學的工作結束后,學校立即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申博上來。2002年4月11日,學校召開了申博專題會議,分析形勢,提高認識,安排具體工作。當時,我們了解到,2002年全國申博單位有150多家,僅陜西就有10家,而國家有關部門認為“目前高等教育中的博士、碩士和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呈金字塔式結構,已經比較合理”,所以,從嚴控制當年評審指標,僅為15個左右。在這形勢嚴峻、強手如林、競爭激烈的情勢下,我們要求各有關部門和院系要樹立必勝信念,各項具體工作要從嚴從細。

我們集中大家的智慧認真撰寫了申博資料,先后七易其稿。其實,最后一遍是采用投影的辦法,校領導與有關處室、院系一道逐字逐句審核定稿。我們還認真準備了考查行進路線和考查現(xiàn)場,將重點學科相對集中,準備了展板,突出了亮點。

我們先后多次向省學位辦、教育廳、省政府和國家學位辦匯報工作,請求支持。2002年4月12日,學校邀請當時的主管副省長陳宗興來校視察。2002年4月27日,學校認真接待了省政府考察組的考察,省政府考察組由省學位辦孫朝、劉偉清、楊俊莉三位副主任帶隊,成員有西安交大的四位教授、四醫(yī)大的一位教授、陜師大一位原副校長、西北大學和西安科技大學各一位教授。2002年10月21日,學校還邀請原國家學位辦副主任謝桂華教授來校指導申博工作。陳省長、省政府考察組專家和謝主任都對我校申博工作提出了寶貴意見,對我校申博工作給予了很大的促進幫助。

2003年1月30日,學校將申博材料上報國家學位辦。2003年3月11日至20日,國家學位辦將各單位申博材料分送全國有關專家進行函審。之后,國家學位辦進行了匯總評審。2003年4月20日,我們了解到,國家學位辦提出當年新增博士授權資格的工科學校共8所,我們學校是其中之一。

由于2003年全國爆發(fā)了嚴重的“非典型性肺炎”,北京又是重點地區(qū),直到2003年9月8日,國家學位委員會以【學位(2003)56號文】《關于批準新增博士、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的通知》批準我校獲得博士學位授權單位資格,同時增列我校的造紙工程、硅酸鹽材料工程和皮革工程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。

在全力申博的同時,學校也沒有放松碩士學位授權點的申報,2003年我校新增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1個,實現(xiàn)了一年翻番。

在更名大學和申博等項工作中,時任省政府分管教育副秘書長的薛漢軍曾給我們很多幫助。大學更名和申博這兩項工作,先后都由沈一丁副校長分管,他做了大量工作,付出了更多辛苦。

第四,在西安建設新校區(qū)。

一是認識的逐步提高和統(tǒng)一。隨著學校教學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尤其擴招以后校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,學校便開始醞釀建設新校區(qū)。起初只想解決校舍不足的問題,認為新校區(qū)要建在咸陽,這樣,兩校區(qū)相距近,教職工上下班方便,也便于管理。咸陽市推薦的校址是上林苑,但是,經我們了解,此地搞建設問題很多:一是地處渭河邊,河堤的防洪等級為能防十年一遇的洪水,風險太大;二是地處流沙地帶,施工基礎費用很大;三是距市區(qū)和主馬路遠,交通不便;四是多年挖沙,地面形成了幾個大坑,地面平整費用大。于是,學校就放棄了該推薦校址。

接著,學校在世紀大道北側、西安咸陽交匯處的火燒寨選了一塊地,但是,咸陽市認為此地為基本農田,審批困難,沒有同意。后來,學校在世紀大道南側、灃河以西選了一塊地,又在西寶高速咸陽西出口兩寺渡選了一塊地做為預選校址。

在新校區(qū)選址的同時,骨干教師流失和生源困難的問題也引起了學校領導層的高度重視,認為建設新校區(qū)必須將這兩個問題同時考慮。于是,在西安建設新校區(qū)便成為最佳選擇。經實地察看,我們選準了西安北郊陽光大道以東、東風路以南的一處地方。選擇此處的原因,一是相對南郊大學城而言,此地距機場、北客站、火車站較近,交通方便;二是西安市行政中心北遷后,此地社會配套設施容易解決;三是未央區(qū)和草灘鎮(zhèn)認識到北郊缺少文化氛圍,正想引入幾所大學,積極性很高。

在西安建設新校區(qū),有的教職工持不同意見。他們反對的主要理由是:一些雙職工家庭的一方在學校工作、另一方在咸陽市的單位工作,職工子弟在當?shù)貑挝还ぷ鞯母啵滦^(qū)建在西安,勢必給這些同志的生活帶來不便;還有就是兩校區(qū)相距遠,教職工上下班不方便,學校安排交通車,增加了經費開支。

為了集思廣益,我們組織中層干部、副高以上教師、工會委員分別查看了西安、咸陽的三處預選校址,并組織召開大會由羅宏杰副院長介紹了每一處預選地的優(yōu)缺點,大家醞釀后無記名投票表決。結果,參加者100%將西安北郊預選校址作為第一選擇。

2000年7月13日,院黨委召開擴大會議研究新校區(qū)的選址問題。大家討論后認識到,辦大學必須依托大城市,否則,好多問題無法解決,而不同意見者提出的那些問題是學校發(fā)展過程中出現(xiàn)的矛盾,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得以解決。會議決定,為了有利于學校的長遠發(fā)展,新校區(qū)應建在西安市北郊。

二是積極辦理各項審批手續(xù)。新校區(qū)的選址有了一致意見之后,我們就分別找教育廳、省政府、省委分管領導匯報。沒想到,三位領導都表示了異議,原因有二:一是西安高校已經很集中,輕院不宜再進西安;二是咸陽是陜西一個重要城市,應該有一所較好的大學。

就在此時,時任繼續(xù)教育學院院長的賈爭現(xiàn)找到我們說,陜西省輕工業(yè)學校有意與我校合并。

2000年7月14日,沈一丁副院長去了解了省輕工業(yè)學校的情況。

2000年7月15日,我與俞在青、趙懷禮、楊建橋、田安明、賈爭現(xiàn)等一同去省輕校了解了情況并與輕校領導座談。雙方議定,一是兩校進行實質性合并,二是合并后在輕校原址上成立職業(yè)技術學院。

2000年8月16日,我與沈一丁、田安明、賈爭現(xiàn)到教育廳匯報工作,主要是申辦大學和與輕校合并等內容。省教育廳胡致本廳長、薛耀選副廳長聽完匯報后,對這兩項工作都表示支持。尤其在談到與輕校合并一事時,胡廳長講:正確的提法是陜西省輕工業(yè)學校并入西北輕工業(yè)學院,成立新的職業(yè)技術學院。這件事對你們有利,你們在西安找到了一塊地方;對輕校有利,辦學層次提高了,效益提高了;對教育廳也有利,廳里不便管中專,你們的做法對其他中專提供了經驗。

2000年8月7日,院黨委會研究決定,接收陜西省輕工業(yè)學校,并在原址上設立職業(yè)技術學院。經逐級申報,2001年2月5日,省政府常務會議決定,陜西省輕工業(yè)學校并入西北輕工業(yè)學院,在原址上設立新的職業(yè)技術學院。

2001年3月6日,院黨委會決定:為了學校的長遠發(fā)展,堅定不移地將新校區(qū)建在西安,以我校西安職業(yè)技術學院遷建立項,一次規(guī)劃,分期實施,新校址土地需一次征用。

當時,全國正在大力發(fā)展職業(yè)教育,學校以西安職業(yè)技術學院位于太華路建材市場中心,可利用面積只有50畝且環(huán)境不適宜教學,無法發(fā)展為由,申請在草灘征地另建。省教育廳于2001年4月16日以陜教發(fā)(2001)61號文批復,同意我校在西安北郊新征地300畝,主要用于職業(yè)技術學院教學、實驗等設施的建設。后經多方爭取,教育廳同意征用土地500畝。2001年5月10日,陜西省發(fā)展計劃委員會以陜計社會(2001)467號文批復,同意我校在西安征地建設職業(yè)技術學院新校區(qū)。

2001年9月6日,學校與草灘鎮(zhèn)在華浮宮簽訂征地協(xié)議,草灘鎮(zhèn)黨委書記王剛、西北輕院院長俞在青代表雙方簽字,未央區(qū)委書記喬高社和我代表雙方講話。協(xié)議明確地價為鎮(zhèn)以下每畝5萬元,征地面積以西安市規(guī)劃局規(guī)劃面積為準。后經基建處測算,相關費用攤進去后,每畝地成本約為17萬元,這些費用主要包括耕地占用費、耕地占用稅、征地補償費、青苗補償費、地面附著物清理費、地質勘探費和各類建筑物拆遷補償費。

2001年9月20日,西安市規(guī)劃局在完成地形測繪、道路紅線劃定等工作后,頒發(fā)了我校職業(yè)技術學院新校區(qū)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,同意我校在西安市北郊西銅公路以東、東風路以南建設職業(yè)技術學院一所。

2001年10月29日,陜西省發(fā)展計劃委員會下發(fā)陜計社會(2001)1031號《關于西北輕工業(yè)學院職業(yè)技術學院新校區(qū)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》,批準了我校新校區(qū)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報告。

2001年12月10日,省計委將我校新校區(qū)建設列為當年的陜西省重點建設項目,并下達《西北輕工業(yè)學院職業(yè)技術學院新校區(qū)2001年基建自籌投資計劃通知》,要求我校當年自籌經費500萬元用于新校區(qū)建設。

從2002年元月起,新校區(qū)建設進入控制規(guī)劃新階段。我們先后選了兩處校址,西安市規(guī)劃局兩次研究通過了控規(guī)方案,我校與未央區(qū)配合也兩次完成了地面附著物的清理工作,但是,兩次方案均因北三環(huán)道路和鐵路客運專線位置的變化而作廢。

2002年3月,省委調整了我校行政領導班子,俞在青院長到屆退休,羅宏杰教授接任西北輕工業(yè)學院院長,后改任陜西科技大學首任校長。

2002年9月,西安市北郊鐵路專線和北三環(huán)規(guī)劃方案確定,西安市規(guī)劃局接著對未央大學園區(qū)進行了規(guī)劃。大學城一期占地3700畝,安排我校、西安工業(yè)學院和陜西醫(yī)專入駐。其中,安排我校教學用地800畝,生活區(qū)用地規(guī)劃交給了陜西省高校后勤集團,并已繪制控規(guī)圖交教育廳審核。

2003年5月,西安市規(guī)劃局繪制了大學城規(guī)劃詳圖,明確了我校教學用地的四至坐標,我校教學區(qū)實際占地1028畝。接著,學校成立了新校區(qū)建設指揮部,相繼開始了地面附著物清理、地質勘探、外圍墻搭建等工作,并請西北建筑設計院、浙江大學進行新校區(qū)的規(guī)劃設計。

2003年7月19日,西安市規(guī)劃局下發(fā)了我校西安新校區(qū)建設規(guī)劃用地許可證,我們終于取得了在西安建設新校區(qū)的通行證。

在西安建設新校區(qū)由不允許到允許,征地面積由300畝到500畝再增加到800畝最后教學用地到1000余畝,我們往來于教育廳和西安市規(guī)劃局多次匯報、疏通,做了許多耐心細致的工作。這期間,崔繼華副校長等相繼分管基建工作,他們付出了更多的辛苦。

三是抓施工建設進度。2003年6月,我到屆退休,省委決定潘中偉同志任我校黨委書記。2004年9月,校長羅宏杰調離。2005年3月,沈一丁同志擔任校長。新領導充實了西安新校區(qū)建設指揮部,工程建設進度大大加快。

2004年10月,新校區(qū)教學樓、實驗樓開工建設。2005年3月,青年教師公寓開工建設。經過艱苦奮戰(zhàn),2005級新生順利入駐新校區(qū)。2005年10月,逸夫樓開工。由于陜西高校后勤集團遲遲不見行動,不得已,我校另行立項申請自己建設生活區(qū),經多方努力,上級批準生活區(qū)用地562畝。2006年3月,學生公寓、學生食堂開工。經過酷暑寒天的不懈奮斗,克服了無數(shù)困難,2006年末,勝利實現(xiàn)學校主體東遷。

特別值得謳歌的是學生公寓建設,當年3月開工,當年投入使用,入駐學生超過1萬5千人,創(chuàng)造了陜西高校建設史上的奇跡。

2007年,文體館、游泳池、標準化田徑場相繼建成。

2008年,約3萬平方米的圖書館、約17萬平方米的教職工住宅樓全部完工。

2010年,建設了教學樓二期、文科樓、理科樓、工程實訓中心,還引入社會資金建設了周邊商業(yè)用房。至此,一座占地面積1590畝、建筑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、設計理念先進、工程質量上乘、功能齊全、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的大學校園屹立在未央湖畔。

西安新校區(qū)的勝利建設,是在上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,學校兩屆黨委班子、三屆行政班子共同努力的結果,是全校師生盡職盡責、艱苦奮斗的結果。

五、學校東遷后的巨大變化

學校東遷后,在新領導班子的帶領下,走上了快速發(fā)展的康莊大道。學校成功入選國家“中西部高?;A能力建設工程”建設高校和“十二五”期間陜西省重點建設高水平大學之列。原來制約學校的三個突出問題都得以圓滿解決。

校舍不足、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的問題自不必說。

教師隊伍建設形勢越來越好。學校實施了人才工程,大批優(yōu)秀人才加入我校教師隊伍。2018年末,我校專任教師中,具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占到92%,具有博士學位者占到53%,有的更是在國內外知名研究所或大學獲得的博士學位、博士后出站。

生源素質逐年提高。2010年以后,我校錄取的新生全部是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。近幾年來,我校錄取分數(shù)已超過省定一本分數(shù)線,以2016年、2017年、2018年為例,省定理工類一本分數(shù)線分別為470分、449分、474分,我校最低錄取分數(shù)分別為492分、472分、503分,分別高出省定分數(shù)線22分、23分、29分。

學校學科建設和專業(yè)建設取得了優(yōu)異成績。學?,F(xiàn)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、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、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、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、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4個,現(xiàn)有省級優(yōu)勢學科6個、國家級特色專業(yè)建設點9個、省級特色專業(yè)建設點13個、陜西省名牌專業(yè)7個,現(xiàn)有國家級、省部級重點實驗室、重點研究基地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1個,現(xiàn)有本科專業(yè)59個,涉及工學、理學、管理學、文學、經濟學、藝術學、法學、醫(yī)學、教育學9大門類。學校教學規(guī)模不斷擴大,2018年各類在校生已達21000人,其中,博士碩士研究生已近3000人。

學校科學研究也取得豐碩成果。馬建中教授的團隊200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,2010年又獲得國家科技發(fā)明二等獎1項。張美云教授的團隊201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。學校獲得其他獎項就更多了。2018年,我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9項,較上年增加19項;立項數(shù)在省屬高校名列第三位,在全國高校排名133位,位次較上年提升42位;資助經費2410萬元,較上年增加56%。

事實說明,學校東遷后的10多年,是學校發(fā)展最快、最好的時期。

2018年,省委又一次調整了我校的領導班子。新領導年輕有為、朝氣蓬勃,富有創(chuàng)新和實干精神。他們采取得力措施,全力開展創(chuàng)一流大學、一流學科的“雙一流”創(chuàng)建工程,完全可以相信:科大明天將更華美、更輝煌!

(本文系作者依據親歷于2019年憑記憶所作,因故未能就歷史細節(jié)進行逐一核對,編發(fā)時尊重原文原意未做修訂。)

(核稿:李曉 編輯:劉倩)

上一條:我校承辦“2022年西部光學前沿論壇” 下一條:我校在教育部“中國大學生在線”2022年度校園新媒體表彰中再獲佳績